网页功能: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搜索  
 业界新闻
  · IT要闻
  · IT业界
  · 通信
  · 互联网
  · 科学
  · 家电
  · IT评论
  · 数码资讯
  · 硬件行情
  · 手机
  · 笔记本
  · 软件下载
 当前位置: 立华软件园 - 业界新闻 - 科学
北大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跨领域的舞者
发表日期:2016-07-28作者:sohu.com 出处:it.sohu.com  

  

  主编序语

  女科学家去哪儿了?”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被关注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会议专门设立“女科学家论坛”,探讨女科学家群体面临的特殊问题、困境,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我们认为,呼吁关注这些问题并不是要把女科学家作为弱势群体给予特别的保护或支持,更不是降低科学评价的标准,而是呼吁正视女科学家群体在科研道路上面临的独特挑战,给更多人以追求科研事业发展的公平机会。

  《赛先生》推出“女科学家专栏”,旨在推介优秀女科学家的工作,分享她们的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够带给更多人勇气和温暖。

  欢迎大家推荐更多优秀的女科学家,也欢迎大家在讨论区提问,我们会及时向被采访人转达问题,增强互动。

——颜宁

  

吕植

  她是“女科学家”,是“中国的珍妮·古道尔”,但她本能地抗拒这些标签,始终在“格子”之外游走。她试图做的,就是用有意思的重要话题,打破各个领域之间的藩篱。

  记者柯雨曦

  吕植是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发起人,曾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保护国际等国际NGO任职。她长期在野外工作,致力于生态保护,是世界上与野生大熊猫相处最久的人之一。她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社会工作者。吕植是怎样踏上生态保护之旅的?她如何观察和理解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背后隐含的变化和关系?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如何在保护事业中相互交叉渗透?当前的自然保护事业需要哪些力量?她又是如何看待科学研究中的体制和性别问题的?近期,赛先生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吕植教授。

  从城市到野外

  从研究到保护

  吕植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对自然的了解更多是从书籍中获得的,一本达尔文的《贝格尔号航行日志》让她对未知的自然和生命怀有好奇。大三遇到正在做熊猫研究的潘文石老师后,她决心在野外做生态学的工作。吕植自知鸟不如学生认得的多,植物更是学了就忘,但长期的野外工作,让她慢慢建立起与自然之间某种整体连接的直觉。她对变化是敏感的:哪里变了,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什么?驱动力在哪里?正如 “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名字所示,她的研究就是看自然与社会这两个体系的变化是怎样相互交织作用的

  野外工作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使她自然而然地走上生态保护之旅。一开始,她关注熊猫的数量、分布、行为;后来到实验室做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工作;再后来,活生生的生态问题和探究其自然、社会的根源的兴趣让她开始从事保护的实践。不断碰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吕植就这样不断扩展自己的兴趣。事实上,进入这个行业时她并不知道自己工作的领域究竟是什么,十年后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做的是“保护生物学”最基础的工作。

  跨领域的舞蹈

  吕植在不断尝试学科之间、学术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像任何一个从兴趣出发的研究者一样,对她来说,研究是问题驱动的过程,无需顾虑方法和技术上的学科边界,什么有用就用什么。譬如,作为生态学研究者,她是国内最早使用分子方法了解熊猫种群遗传状况的人之一,目的是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她认为,生命科学在技术进步、向更微观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在向更加综合的视角进步。微观生物学与宏观生物学的交流能深化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如环境变化与基因表达的互动如何深刻地影响生命对环境的适应和响应。

  交叉不局限于生命科学内部。她近十几年来关注藏区的神山和佛教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近年来与密歇根大学合作,研究金钱鼓励对乡村社区社会规范的作用及其对保护的影响,其中不仅涉及生态学的工作,也包括经济学、传播学和社会学与人类学。她也在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做兼职教授,希望扩大自己的接触范围。学科之间的差异和隔阂的确很深,特别是相近的学科之间,人们定义自己的学科时为了和他者相区分,在术语、方法上都会刻意地有所区别,使得交流更加不易,人类学和社会学如此,更不用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了。吕植希望能扮演桥梁的角色,用有趣的话题把不同领域的人吸引到一起。尽管不一定能成功,但仍然值得尝试。

  不仅是学科之间,学术和实践之间的隔阂也需要打破。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定义就是为生态问题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要想实用,就必须去试,而领域内做这种“科研产品转化" 的人非常少。吕植的研究团队做了许多尝试性的项目,譬如,在三江源通过组织和观察当地社区进行生态监测和保护实践,证明藏族社区基于文化信仰对保护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行动力,应该使他们成为保护的主体;而熊猫蜂蜜项目则尝试运用市场机制,将蜂蜜销售净利润全部回馈生态保护行动。她的学生用经济学、心理学、社会行为学和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从传花授粉的生态效果,到消费者意愿的调查社区怎样从中获益、人的行为如何改变。每一个这样的项目都是一项实验,分别有学生跟踪。他们观察其中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变化,看一个产品和一个行动可以对生态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撰写的论文又进一步吸引不同领域的专家。

  吕植还提到,跨领域交流需要平台和资金上的支持。现在许多国外的学校都对此很重视,比如剑桥大学专门修建了一座办公大楼,提供便利的服务,吸引非政府组织在剑桥建立办公室,为学者和实践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互相获取营养,二者相得益彰。

  不同领域的方法最终都要为解决问题服务,那么,如何选择最重要的问题?吕植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要凭直觉,而这需要多年的积累,使人在识别重要的变化和可能相关的因素时更为敏感。科学家在行业中积累的不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是判断力,即使还没做一项研究,也能判断这个问题是否值得做、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最高层次的进步是判断力的成长。

  生态保护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自然与社会两大体系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今天地球的生态系统不能不考虑“人”的作用。

  首先,政府有责任从政策、规划和公共财政支持的鼓励机制等方面,来维护自然保护这一公共利益,但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帮助。一方面,政策的实施需要下游配合;另一方面,创新的保护模式需要非官方力量来研发,非政府领域和学术领域产生的前沿成果又需要政府的力量来推广。目前非政府的力量太薄弱,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市场机制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人们正为自然“定价”,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生态学过程,如果市场买账,破坏自然就成为一件昂贵的事。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已经成为商品,称为碳汇。生态价值也包括最难定价的文化价值,比如在吕植的熊猫蜂蜜项目中,昆虫和植物的关系实际上生成了一种能让社区受益的产品。最终的产品一部分是蜜,一部分是社区保护熊猫的故事。

  政治、经济“硬”因素之外,文化“软”因素也不可忽视。吕植原先一直认为,人性是趋利和短视的,但在信佛教的藏区,从未有人问过“为什么要保护”,即使并不富裕。大昭寺一位磕长头的老太太祈祷的是世界和平,人人健康幸福,而不是自己平安或发财,这令人惊异,挑战的是“发展阶段论”的范式——发展学认为温饱解决前人们不会考虑环境问题。吕植于是意识到人性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由信仰和价值观而来。人在价值判断中考虑的“利益”可以是更大的利益,不仅仅是金钱,也可以是村庄的认同感,村民因为有雪豹而自豪;可以是信仰,人们不愿外人在他们的神山上采矿,所以希望那里有更多的国家级保护动物……人的价值判断对生态保护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改变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是最根本的长远目标。

  科研体制的“生态”

  在采访中,吕植谈到了科研环境的变迁。刚工作时没有太多发表论文的压力,不用总想着数据是不是足够、能不能攒出一篇论文,但坏处是当时没有养成赶紧把工作写成文章的习惯。她认为自己在论文写作上做得一直不够好,与其说是为了满足社会的某种要求,不如说这是一种职业素养,是一种把观察转化为人类知识、让知识变成有用的东西的责任。

  

  吕植在可可西里

  吕植早年可以钻到山里十个月不出来,现在交通好多了,不需要待那么久。长期在野外,心态完全不一样,生活非常单纯,连说的话也很简单,出来以后与人交流未免会有障碍,常常跟不上人们在关心的热点。现在工作本身还可以比较单纯,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多方面的要求和责任,比如很多会议,题目都很重要,但事后会发现可能并没有真正的作用,学生要毕业、论文要发表,而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兴趣,所以有时候也会觉得需要停一停。

  当被问及对自己身份的定位时,吕植认为,也许自己是一个受过科学训练的自然保护者,可能不符合任何一个框架的定义。学校评估单上的那些国家项目和奖项,她其实都没有怎么参加过。那些申请确实比较麻烦,而且她没有好的业绩记录,申请起来比较困难,还不如做一些更能自己掌控的事情。这些事好像也不是太小,但就不在格子里面。吕植笑称自己还是蛮自豪的,至少她居然还能存活在格子之外。

  科学中的性别

  吕植另一个受到关注的身份是“女科学家”。虽然关于事业和家庭的问题本身也许就带有一定的歧视色彩,但女性科学家越往上走比例越低的确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自己没有成家,但吕植亲眼看着一些学生和同事因为家庭而离开学术,因为确实顾不过来。在耶鲁时,她的女同事们吐槽说,她们也需要一个“老婆”来支持她们,因为竞争激烈,要沿着“梯子”往上爬需要非常充沛的精力。女性目前的确要在家庭上花更多的时间,但这并非唯一的方案,欧洲很多父亲就在家带孩子,只是中国社会离接受这样的观念还很远。归根结底,我们还缺乏性别意识和平等意识,譬如饭馆可以指明只招男服务员,这在很多其他社会中是违法或者违背社会规范的。

  改善女科学家的职业环境需要配套的政策和优惠条件。在东京大学,博士生生育期间有补贴给用人单位,两周大的孩子就可以免费托管,母亲可以在实验中间去喂奶,这值得借鉴。国内考虑到生育期间女性产出较低,将女性评选杰出青年基金的年龄限制从40岁放宽到45岁,但这个政策的覆盖面太小了。

  吕植认为,为妻为母的确是主流社会中女性要扮演的角色,但女性在职业中的智慧很值得强调。比如,女性通常更善于交流,在领导者的位置上可能更倾向于和平处理国际争端,不知能减少全球多少军事开销。男女之间的确存在生理学上的不同,雄性激素与打仗就有一定的关系。平等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有意识地关注差异。科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不同,然后才能更加尊重不同。

  差异不意味着女性不能担任更高的职位,消除这种刻板印象的工作要尽早做,请女科学家进中小学校园,在女学生思想定型前鼓励她们。吕植说:我们不能单纯强调女性的平等,也要强调性别意识,不用women和man,而用中性的gender。现在跨性别者也越来越为人所了解,他们虽然只占人口中很小的比例,但也同样值得尊重。“尊重”是最核心的,无论是男是女,无论和你多么不同,都应怀着同理心去尊重。

  在“格子”之外守卫生态

  生态保护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关乎自然,也关乎人自身;需要学术的严谨,也需要实践的脚踏实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人人皆知,而保护的实践需要跳出“格子”,不断尝试。吕植试图做的,就是用有意思的重要话题,打破各个领域之间的藩篱。她是“女科学家”,是“中国的珍妮·古道尔”,但她本能地抗拒这些标签,始终在“格子”之外游走。对她来说,科学家的直觉告诉她应该关注哪些问题,她所要做的就是追随内心,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种种变化和可能性。此时,“女科学家”这样的身份标签消失了,她只是一个为好奇所驱使的纯粹的“人”。

  延伸阅读

  科学中的女人如何面对性别压力?一个两性的共同话题

  动物群居的基因奥秘

  投稿、授权等请联系:iscientists@126.com

  您可回复"年份+月份"(如201510),获取指定年月文章,或返回主页点击子菜单获取或搜索往期文章。

  

  赛先生由百人传媒投资和创办,文小刚、刘克峰、颜宁三位国际著名科学家担任主编,告诉你正在发生的科学。上帝忘了给我们翅膀,于是,科学家带领我们飞翔。

  微信号:iscientists

  ▲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it.sohu.com true 搜狐媒体平台 http://it.sohu.com/20160729/n461582494.shtml report 8044 主编序语“女科学家去哪儿了?”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被关注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会议专门设立“女科学家论坛”,探讨女科学家群体面临的特殊问题、困境,以及
上一篇:保护海洋,酷炫科技显身手
下一篇:报名

查看源文

  

关于我们 / 合作推广 / 给我留言 / 版权举报 / 意见建议 / 广告投放  
Copyright ©2003-2024 Lihuasoft.net webmaster(at)lihuasoft.net
网站编程QQ群   京ICP备05001064号 页面生成时间:0.00258